著名学者莫砺锋做客敬敷大讲堂讲析苏东坡的当代价值

发布时间:2021-06-15发布者:团委浏览次数:

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”“遇到坎坷怎么办,应该怎样对待生活?”6月9日,央视“百家讲坛”著名主讲人、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做客敬敷大讲堂,与400余名师生们畅谈“苏东坡对我们六点启示”,不少学生甚至站在过道听完全程,8万余人次观众通过网络直播聆听讲座。

苏东坡的文化贡献

莫砺锋从苏轼44岁之后的人生开始讲起。他描述了一幅情景:公元1079年7月29日晚,繁星满天,在湖州太湖上的一艘官船上,苏东坡站在桥头,想到自己被捕之后的种种情景,心情低沉,难以自控,几欲纵身投湖,好在很快这个念头就烟消云散了。

“如果这个时候他跳船了,会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有什么影响呢?”莫砺锋提出疑问,并大胆假设,为师生们列出了一个“负面清单”:假如苏轼那天跳了船,在古文宝库中,包括《赤壁赋》《后赤壁赋》在内的2000多篇古文就消失了;在宋诗的宝库里,包括《荔枝叹》在内的1600多首诗就消失了;在宋词宝库中,包括《念奴娇》《大江东去》在内的200首词就消失了……

苏东坡在文学、艺术等领域都登峰造极。古文,他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;古诗,他与黄庭坚并称“苏黄”;词,他与辛弃疾并称“苏辛”;书法,他是“北宋四大家”之一。“也就是说,把这个人的生命砍掉1/3,将会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史造成巨大的损失。”莫砺锋表示,苏轼对于历史、对于民族的贡献是巨大的,他的成就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,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。

一心为民的政治家

莫砺锋讲述了苏轼幼时,其母程夫人勉励他学习范滂的故事,这段学习经历也坚定了苏轼为政初心。入仕后的他无论政治形势如何变化,其所言所行都是从国家、人民的利益出发。莫砺锋指出,苏轼作为一名政治家,真正做到了为民着想。

入仕36年,苏轼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政治态度被贬黜,但每到一个地方,他都会竭尽全力关注当地经济和民生。在杭州任职时,他观察到西湖萎缩,要求治理水中之“葑”,修“苏堤”。为保证西湖淤泥不会再堆积,他请教当地人,了解到浙江农民喜爱种菱角,而种菱角前需要锄草,并当即决定将沿岸湖面以低租金出租给农民种菱角。经过他的疏浚,西湖越来越好,现如今,还留下了当初的印记“三潭映月”。“他做地方官,是为地方上的长远发展做考虑。同学们以后若要从政,需学习苏公。”

“苏东坡还是一个勤奋的天才,66岁的寿命,他不仅从政,同时古文、诗词、书法都是北宋第一。”莫砺锋用东坡画扇判案的典故,告诉了在座的师生,苏轼虽有很大的名声,但却丝毫没有架子,从不歧视他人,“上可以交玉皇大帝,下可以交卑田院乞儿。”

一生坎坷却热爱生活

“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、惠州、儋州。”苏轼自嘲自己一生的贡献就是被流放了三次。莫砺锋介绍,在黄州时,为养活全家,苏轼在“东坡”种地,自号为东坡居士,可是收成不好,好友劝他拿出家中细软,去买沙湖的肥地。可买地不成,途中还遇到了大雨,面对如此境况,他写出了《定风波》,表面上看写的是途中遇雨,可实际上在写面对坎坷应有的人生态度。“遇事淡定、从容不迫,任何风雨都能过去。”莫砺锋说。

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莫砺锋由苏轼的词想到自己的成长历程,“人生在世,谁不碰到挫折,但精神上的坚定、旷达能够帮你战胜它。”莫砺锋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讲解着苏轼的人生故事,并呼吁在座师生学习他的人生态度。

汉语言文学专业2020(3)班学生周学兵就怎样坚定文学道路发出疑问。“苏东坡一生都在勤奋地思考,他从不自满,一直都在补充自己。”莫砺锋表示,不管做什么事要坚持自己的内心,坚定自己的选择,用努力去弥补迷茫,用勤奋去解答疑惑。他认为,苏轼教会了为我们怎么做人、如何待人,苏轼的坚毅、勤奋、旷达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。他希望同学们面对困难能做到且歌且行,无所畏惧,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,热情地拥抱每一天。

人文学院方锡球教授主持讲座,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,都有能力选择自己的价值取向,正如我们的校训‘敬敷世范、勤学笃行’,也是在提醒着我们要向苏轼学习,用勤学实干去拥抱生活的诗情画意。”他希望学生们通过讲座了解苏轼,学习苏轼,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坚定信念,坚韧不拔,成为更好的自己。为鼓励学生读书习文,校团委购置了《莫砺锋说唐诗》《莫砺锋诗话》等图书,为参与现场活动的学生赠书,莫砺锋为获得图书的同学们现场进行了签名。(撰稿:叶启婷 马润   摄影:卢静怡 黄藻龙   审核:陈东 陈秀)